豆腐皮典故

豆腐皮,又称豆腐衣,是中国传统豆制美食,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以下是关于豆腐皮的一些典故:

东坞山豆腐皮

东坞山所产的豆腐皮以其皮薄油润、落水不糊、外形美观而著称,明代已被列为贡品。

传说东坞山的豆腐皮起源于佛教寺院,小和尚在磨豆浆时因专注念经错过了做豆腐的时间,豆浆表面结了一层薄皮,味道比豆腐更好吃。经过改良后,这种皮被称为“豆腐衣”或“豆腐皮”。

清流豆腐皮

清流县盛产豆腐皮,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关。文天祥在护送杨太后途中,因天气炎热和劳累,杨太后想吃豆腐,但当地没有石膏无法制作。后来,村姑用豆浆煮热后晾干,形成了豆腐皮。文天祥食后高兴,吟下诗句,从此清流豆腐皮成为纪念国母的美食。

泰山豆腐皮

泰安豆腐皮来源于河北怀安,明洪武年间,豆腐匠武老汉根据自己做豆腐的经验巧制而成。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怀安城,百姓用豆腐皮犒劳三军,闯王吃后赞叹不已,从此怀安城豆腐皮名声大振。

石屏豆腐皮

石屏豆腐皮是云南久负盛名的豆制品,生产始于明代初期,盛于清代后期。光绪年间,石屏县有个姓罗的壮士进京会试,得中武状元,将豆腐皮献于慈禧,慈禧食后连称好,遂为贡品。

怀安城豆腐皮

怀安城豆腐皮是怀安县地方特产之一,明洪武年间,豆腐匠武老汉根据自己做豆腐的经验巧制而成。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怀安城,百姓用豆腐皮犒劳三军,闯王吃后赞叹不已,从此怀安城豆腐皮名声大振。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豆腐皮在不同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还反映了豆腐皮在民间美食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