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白锈病
大白菜白锈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白菜的叶片。以下是白锈病的一些关键信息:
症状表现
叶片正面:病斑初为褪绿小点,边缘不明晰,以后发展成黄色病斑,最后呈褐色坏死。在叶背面则产生略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的疱斑,即病菌的孢子堆。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状孢子囊。
严重情况:病叶两面都产生疱斑,叶片上病斑密布,表皮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状孢子囊,遍及整个叶片,短期内致病叶坏死。
传播途径
白锈病是由真菌鞭毛菌亚门白锈菌属真菌引起的,病菌可在留种株上或随同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来年,在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借风、雨或灌溉水的传播,在白菜下部的叶片上,从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在田间以同样的形式进行多次重复的再侵染,使病害不断地蔓延、扩大、流行。
发病条件
白锈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其病原菌的最适萌发温度在10℃左右。一般低温和高湿有利于病菌的萌发和侵入,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时,则有利于病菌的生长与病害的发展。因此,白锈病在高纬度、高海拔的低温地区或低温年份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
清洁田园:白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病残体,集中销毁,以减少田间病原。
轮作倒茬:重病地尽量能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的轮流耕作。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用一些防治剂进行喷洒,如25%甲霜灵8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等。
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大白菜时,可以选择一些抗病品种,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大白菜白锈病,减少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