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菌下地的的管理
木耳菌下地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装袋与运输
使用长114CM、宽60CM的塑料编织袋,每袋装8层,每层摆4个黑木耳菌棒,每个编织袋装32个菌棒。
装袋时确保菌棒口、底朝向一致,封好袋口,确保严实。
装车时要求傍晚装车,夜间运输,次日清晨目的地。每三层袋之间放一层隔板,车厢内排放整齐严实,菌棒袋底向上。
如果运输距离远,时间超过12小时,需要先将菌棒降温至5度以下再装车运输。
卸车时要求轻抬轻放,4小时内卸车完毕,散袋,高温季节严防温度太阳光直射,最高温度不超过28度,需要覆盖草帘遮光降温。
开孔摆袋
使用开孔机开孔,每袋开孔18行,每个孔间距2厘米,每袋开孔200-300个。
采用密床催芽管理,每袋间距3厘米,或直接分床催芽,摆袋行距20厘米×袋距20厘米。
养伤
养伤期间温度控制在15-25度之间,湿度60%-70%,光照强度为20000LX-50000LX,严防雨水侵入袋内。
全光培养,以利于菌丛从刺孔处形成原基。
催芽
木耳管理中,催芽是关键,产量高低取决于催芽效果。
菌棒进入养菌室后,前10天温度控制在25-28度,使菌种迅速定植萌发;10-20天温度控制在23-25度,使菌种茁壮生长;20-30天袋温维持在20-23度,直到菌袋内菌丝长满袋;30-40天温度控制在18-23度,巩固菌丝生长;40天至开口前10天温度降到8度以下,5度以上黑暗、干燥条件下存放;开口前10天把袋温升到20-25度之间。
出菇管理
调节湿度:出耳芽后,每天早晚喷雾状水,初期因耳芽抗逆性差,要勤喷、清喷、细喷,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防止耳片蒸腾失水,促进迅速生长。当耳芽长至扁平或圆盘状时,适当加大喷水量,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0%。注意干、湿交替管理,特别是当耳茎和耳片生长缓慢时,应停水3-5天,使菌丝休养生息、积累养分,然后再喷水,使耳片健壮生长。耳片成熟前,宜减少喷水量,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
采摘与处理
采摘时间:一般在地栽黑木耳菌丝全部覆盖好床面后,且所有菌体均已向上生长到腐熟饲料表面,菌盖翘起后开始采摘。采摘时,可选择在菌盖翘起的第二天开始采收,每天要采2-3次,尽快将已经长出的黑木耳摘下。采摘前要将菌盖上的嫩菌全部割去,只留老菇等3-4个重要的种菌头。
采后处理:采摘后,黑木耳与菌床之间的缝隙和空隙要及时清理,防止滋生有害细菌和杂草。将采摘的黑木耳放入框或篮子中,整理成均匀、整齐的状态。健康、干净无病害的黑木耳可以放入制冷间(-0.50度),控制相对湿度在90%-95%之间。
场地选择与建床
选择地面平整、阳光充足、通风度强、地块不存水、无洪水蔓延的地块。
提前搭建栽培床,一般地摆栽培床宽1.4米-3米,长度以50米为宜,地床面要求高出地面10厘米,地床面中间略高出两边床面,以备集中育耳用。
浇水与除草
浇水频率取决于土壤的湿度和气候条件,观察土壤湿度,根据土壤干燥程度进行浇水,幼苗木耳需要更多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