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鬼解说
油炸鬼,也称油条,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是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油炸鬼的叫法各地不一,山西称之为麻叶;东北和华北很多地区称油条为“馃子”;安徽一些地区称“油果子”;广州及周边地区称油炸鬼;潮汕地区等地称油炸果;浙江地区有天罗筋的称法(天罗即丝瓜,老丝瓜干燥后剥去壳会留下丝瓜筋,其形状与油条极像,遂称油条为天罗筋)。
传统的油条制作方法如下:
1. 用面粉加入明矾、食碱、盐等调制出矾碱面团,再拉条经油炸而成。
2. 将面粉、白糖、酵母粉用温水搅拌均匀,揉成面团,再加食用油揉制并发酵,将盐、小苏打混合,用温水化开,用小苏打水将面团再次揉匀,盖上保险膜继续发酵,面团在案板上按压成长方形,两个面团叠在一起,压扁,下锅炸即可。
油炸鬼不仅口感酥脆,而且具有金黄色的外观,咸香适口,是老少皆宜、妇幼喜食的大众化传统早点食品。关于“油炸鬼”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与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有关。相传秦桧陷害岳飞后,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表达愤怒,但由于当时权奸在朝,不敢明说,只好模糊称油条为“油炸鬼”。
此外,油炸鬼在其他地区还有不同的称呼,如广东地区的“油炸鬼”,福建地区的“油炸果”,以及天津地区的“油炸果”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油炸鬼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