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底和馒头底

玉璧底和馒头底是两种不同的瓷器底部形态,具体介绍如下:

玉璧底

形状:底足像玉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特点:底部平坦,边缘略厚,整体形状像一片玉璧。

历史:这种底部形态主要出现在唐代,以邢窑白釉碗为代表。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是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分布: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窑等。

馒头底

形状:底部圆润,类似馒头的顶部,因此得名。

特点:底部较厚,中心部分略凹,整体形状饱满。

历史:馒头底常见于宋代的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这种底部形态在宋代瓷器中较为普遍,反映了当时瓷器工艺的特点。

分布:宋代景德镇窑、定窑等窑口均有烧制。

总结

玉璧底主要出现在唐代,以邢窑白釉碗为代表,特点是底部平坦、边缘略厚,形状像玉璧。

馒头底常见于宋代,尤其是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特点是底部圆润、中心部分略凹,形状像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