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茄子的土传病害,其症状包括叶片变黄、萎蔫下垂、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只剩光秆,维管束变褐,因此也被称为“黑心病”或“半边疯”。

发病规律

茄子黄萎病由大丽花轮枝孢属真菌(Verticillium dahliae)侵染致病。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因此连作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菌积累。

选种抗病耐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托鲁巴姆、CRP、赤茄、托托斯加等。

种子消毒:

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消毒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嫁接防治:

采用嫁接技术,选用抗黄萎病的品种作为砧木进行嫁接,利用砧木根系抗黄萎病菌侵染的特性。

结合定植施药防病:

在茄苗定植时,每穴施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克,然后栽苗灌水,利用药剂的杀菌作用预防茄苗根系四周土壤中的病菌侵染。

加强栽培管理:

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及时清园:

每茬茄子采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菌数量,有利于下一茬作物的生长。

药剂防治

在苗期或定植前,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喷雾防治。定植后或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0%双效灵2号水剂200倍液、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38%恶霜·菌酯水剂600~8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药液250~300毫升,5天灌一次,连灌2次。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

气候因素

温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低温有利于发病,而高温则抑制病害。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越多,发病越早越重。气温在28℃以上,病害受到抑制。

土壤因素

土质粘重、盐碱地、重茬邻作、偏施氮肥、生粪烧根、定植伤根、栽植过稀、中午烈日下栽苗、土壤龟裂等情况下,发病均重。特别是阴冷天浇水,易引起黄萎病暴发。

通过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茄子的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