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铁锈病
金针菇铁锈病,也称为锈斑病或褐斑病,是由假单孢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影响金针菇的菌盖,初期表现为针头状的褐色或黑褐色小点,随后扩展成芝麻大小,边缘不整齐,病斑之间能相互联合成不规则的大锈斑。锈斑病不会深入菌肉,因此不会引起菌肉腐烂或菌盖变形。然而,病斑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金针菇的外观,降低商品价值,并且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子实体干枯死亡。
病原菌与传播途径
锈斑病的病原菌假单孢杆菌广泛存在于培养料及空气中,尤其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容易诱发此病。病菌首先感染培养料,然后沿子实体传播到菌盖造成斑点。锈斑病在金针菇子实体生长中后期发生较多,尤其是在生长后期及采收后的储运过程中。
防治方法
环境调控
控制菇房温度在15℃以下,避开高温高湿季节出菇。高温时加强通风散热。
菇房内的湿度不宜长时间超过90%,应根据天气变化适量洒水,晴天洒水要轻、勤、细,阴雨天要少洒或不洒水。每次洒水后要及时通风,然后覆盖地膜。
及时摘除病菇
对于已经发生病害的菇体应尽快摘除,以免继续传染或影响下一茬菇的发生。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或每毫升含100-2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喷洒子实体,防止病菌蔓延。
常用药剂还包括多菌灵、农用链霉素等。
预防建议
在配制培养料时,控制水量,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病害发生。
洒水时不要直接洒向子实体,防止料面出现积水。洒水后应及时通风,确保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不长时间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