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制由来
腌制食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已经掌握了制盐和制陶技术,这为腌制食品的制作提供了基本条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至少在周代就已经掌握了食品腌制技术。在《周礼·天官·醢人》中记载的“菹”即为酸菜,是蔬菜腌制的一种,同时也有肉类腌制品如蠃醢、鱼醢、兔醢等。腌制食物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浙江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的煮海水为盐的证据表明,中国先民在商周时期可能已经开始腌制食品。
腌制技术的演进与发展到了汉代,腌菜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各种农书典籍中得到了详尽的记载。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详细描述了多种蔬菜的腌制方法,并探讨了不同蔬菜腌制后的风味变化。进入唐代,腌制食物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酱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传到了日本,现今日本著名的奈良酱菜就是源于唐代。
腌制食品的产生前提是人类发现盐以后,对盐的味道和作用有所了解。我国在古代已发现了盐,并食用盐或开始制作盐。原始人通过观察动物舔食盐块,发现了盐的存在,并将这种物品称为盐。有了盐和陶瓷物品以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生活食品丰富了,人们开始用盐水浸泡食物以延长保存期,从而产生了腌制食品。
腌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而非终极方法。通过《说文解字》等字书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腌”其实就是将食物放入盐水中浸渍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延长食物的保存期。腌制食品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腐败变质,但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具有特别风味的腌制食品。
综上所述,腌制食品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延长食物的保存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腌制食品从简单的保存手段转变为具有独特风味的加工技术,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