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长小菇
金针菇长小菇的管理方法如下:
及时清理料面:
当金针菇的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1-1.5厘米、菌柄长14-15厘米时,进行采收。采收后,要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好原有菇原基。
降温:
低温是促成菇蕾形成的重要条件。进入出菇管理后,温度要降到7~13℃,低于7℃时,金针菇的生长速度太慢;如果温度高于13℃,往往会在基料表面出现大量气生菌丝,影响菇蕾的形成。
增湿:
出菇场地的相对空气湿度要保持在80%~85%之间,以诱发菇蕾的形成。增湿的方法包括地面灌水、墙体及空间喷雾等。
诱蕾:
经过上述管理,几天后,经过搔菌处理的基料表面会再度长出些许气生菌丝,并随即倒伏,然后会出现浅酱油色的水珠,这是菇蕾出现的先兆。很快,米黄色(或白色)菇蕾就会整齐地出现在基料表面。
蕾形成后的管理:
蕾形成后,空间湿度应保持在80% ~90%,不能把水喷在菇蕾上,否则菇体变褐色。小菇蕾在适宜环境中迅速发育,长成色泽嫩黄、盖小、柄长、粗壮的金针菇,当菌柄长到15厘米时可采收。收完一潮菇后,即除去菇脚根和上层已老化了的菌丝体,喷上充足水分,又按上述方法管理,一般可收获3~4潮菇。
通风与温度控制:
金针菇属低温型菇类,耐寒性较强。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18℃,在10-15℃时对于实体形成最为有利。因此,子实体原基形成后,要严格控制温度,同时保持通风良好,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和湿度过大,以免抑制菌盖的生长。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金针菇小菇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