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包子名称历史
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三国时期,最初被称为 馒头。相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七擒七纵孟获后,军队在过泸水时受到冤魂阻挠,为了顺利渡河,诸葛亮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作为祭品,这种做法被称为“蛮头”,后来演变为“馒头”。
到了 宋代,“包子”这个名称开始流行。据《燕翼诒谋录》记载,宋仁宗过生日时赐给群臣的包子,实际上就是馒头的别名。在《清异录》中也有记载,五代时期汴梁有家餐馆卖“绿荷包子”,这表明包子在宋代已经开始有各种各样的馅料和名称。
元代和 明代时期,包子的制作和种类逐渐丰富和发展。到了 清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才逐渐有了明显的区分,但在吴语区等地,人们仍然会将带馅的包子称为“馒头”。
综上所述,包子的名称虽然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馒头”,但在宋代正式被称为“包子”,并逐渐发展出多种不同的馅料和制作方法,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