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烂叶病

莲藕烂叶病,又称斑枯病、叶点霉烂叶病或拟茎点霉斑枯病,是莲藕生长中后期常见的一种普通病害。该病害分布较广,部分地区发生较重,通常病株率为30%至50%,重病田病株率可达80%以上,对莲藕生产造成明显影响。

发病症状

莲藕烂叶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受损。叶片上初生根褪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斑,多从叶缘发生,有的受叶脉限制呈扇形大斑。病斑中部红褐色,有时具轮纹,上生无数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侧脉淡黑褐色,与轮纹交织成网状,边缘波纹状,黄晕较宽。病斑背面色较浅,淡灰黄色。轻则叶面穿孔小斑密布,重时脉间坏死叶组织脱落,残留叶脉,单病斑直径可达7厘米以上。病斑常可愈合、破裂穿孔或脱落穿孔,致叶片如“破伞状”。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冬季清理藕塘,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零星发病时,及时摘除病叶带出田外处理,避免扩散。

增施磷、钾肥,巧施追肥和叶面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按不同生育阶段控制水层,以水调温调肥,避免死水长期深灌。

化学防治

及早喷药预防控病。在发病前,至迟在发病初期,可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500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加0.1%洗衣粉,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7%高脂膜200倍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病原及传播途径

莲藕烂叶病的病原为喜温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褐色,近球形,初埋生在叶表皮内,后稍凸起。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至椭圆形,略弯曲,两端略尖。病菌生长适温为20~25℃,主要通过雨水、风和食叶害虫传播。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莲藕烂叶病在高温、多雨或暴风雨季节容易发病,尤其是植株长势弱的老叶。偏施氮肥、长势茂盛郁蔽的田块发病重。江苏、浙江7月始发,9~10月受害重,浮叶受害程度重于立叶。

预防措施

1. 选种抗病品种种植,如浙湖1号、2号;鄂莲1号、2号、3号,扬藕1号、科选1号等早熟莲藕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