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灰霉病病原菌类型

洋葱灰霉病是由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灰葡萄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其致病力最强。此外,还可以从病株上分离出葱腐葡萄孢菌和葱鳞葡萄孢菌。这种病菌可以通过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后,再蔓延到洋葱的鳞茎的颈部和肩部。

洋葱灰霉病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流行和发病,发病温度为20-30℃,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此外,连阴雨或寒流大风天气、放风不及时、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旺长等因素也会加重病情。

果实染病时,青果受害最严重,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呈灰褐色,边缘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幼茎多在叶柄基部初生不规则水浸斑,很快变软腐烂,缢缩或折倒,最后病苗腐烂枯死。

为了预防和控制洋葱灰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2. 合理密植,避免过密种植。

3. 及时清除病残体和土壤中的菌核,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基数。

4. 在低温高湿条件下,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覆盖薄膜、提高通风等。

5. 收获前遇雨,应充分琼晒,减少病菌在果实上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