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标准是什么?

机制砂,作为天然砂石资源日益匮乏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建筑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性能。而机制砂的粒度分布作为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将从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标准、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标准

  1. 国内外标准

(1)我国标准

我国对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标准主要参照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和GB/T 14685-2011《建筑用石》两个国家标准。其中,GB/T 14684-2011规定了建筑用砂的粒度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适用于天然砂和机制砂。GB/T 14685-2011规定了建筑用石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适用于天然石和机制石。

(2)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方面,ISO 1186:2014《建筑用砂和砾石——筛分试验》对机制砂的粒度分布进行了规定。该标准规定了筛分试验的仪器、试验方法、结果计算和报告等内容,适用于天然砂和机制砂。


  1. 粒度分布标准要求

(1)粒度组成

机制砂的粒度组成应符合GB/T 14684-2011和GB/T 14685-2011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 粒度范围:0.16mm~4.75mm;
  • 粒度组成:小于0.16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5%,大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0.5%。

(2)细度模数

细度模数是反映机制砂粗细程度的一个指标。根据GB/T 14684-2011,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应符合以下要求:

  • 细度模数范围:2.3~3.7;
  • 粒度分布曲线应呈对称分布。

二、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检测方法

  1. 筛分法

筛分法是检测机制砂粒度分布的常用方法。该方法是将机制砂样品进行筛分,分别称量各筛孔的筛余量,然后计算各粒度级别的含量。筛分法操作简便,但存在误差较大、效率较低等问题。


  1. 激光粒度分析仪法

激光粒度分析仪法是一种基于激光散射原理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激光照射机制砂样品,根据散射光强度计算各粒度级别的含量。激光粒度分析仪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1. X射线衍射法

X射线衍射法是一种基于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确定机制砂中各矿物的含量。X射线衍射法适用于检测机制砂中的矿物成分,但不能直接测定粒度分布。

三、影响机制砂粒度分布的因素

  1. 原料

原料的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含泥量等都会影响机制砂的粒度分布。原料粒度越细,机制砂的粒度分布越均匀。


  1. 破碎设备

破碎设备的类型、规格、转速等都会影响机制砂的粒度分布。一般而言,冲击式破碎机生产的机制砂粒度分布较为均匀。


  1. 筛分设备

筛分设备的类型、筛孔尺寸、筛分速度等都会影响机制砂的粒度分布。筛分设备应选用筛孔尺寸合适、筛分效率高的设备。


  1. 粉尘处理

粉尘处理工艺对机制砂的粒度分布也有一定影响。合理控制粉尘排放,可提高机制砂的粒度分布质量。

总之,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标准、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提高机制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控制,确保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猜你喜欢:高压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