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的社会学课程设置是怎样的?

在职博士的社会学课程设置是培养高级社会学研究人才的重要环节,旨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以下将从课程设置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

  1. 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为从事社会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游刃有余。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设置的内容

  1. 基础理论课程

(1)社会学导论:介绍社会学的起源、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讲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

(3)社会理论:系统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如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等。


  1. 专业课程

(1)社会学分支学科:如社会心理学、人口学、城乡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

(2)应用社会学:如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

(3)比较社会学:介绍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如比较政治学、比较教育学等。


  1. 研究方法课程

(1)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讲解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问卷设计、数据分析等。

(2)文献综述与论文撰写:教授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技巧和方法。

(3)学术交流与报告: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报告能力。


  1. 实践课程

(1)社会实习:安排学生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实习,了解社会实际。

(2)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3)学术研讨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应用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术素养。

  5. 研究生导师指导: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术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总之,在职博士的社会学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学研究人才。

猜你喜欢: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招生